好文: 關於大學、學歷的再思考 - 2013

近幾年常常聽到一些問題, 現在讀的書有用嗎? 還要再繼續升學上去嗎?

  1. 讀書一定有用, 這個就不再探討了~
  2. 至於要不要升學, 下面的文章、資料看看後, 再自己想想看吧~

不過, 我是覺得讀到大學後, 升不升學不是重點, 我認為在學校裡面, 除了常識、基本知識學習外, 最重要的是要學會下面這兩件事情:

  • 學習如何快速學習的能力
  • 學習解決各種問題的能力

註: 此篇文章提的也可以參考看看: 你在大學裡應該學會的三件事, 下述摘錄自此文:

  • 獨立思考
  • 抽象化定義問題
  • 解決問題的能力

至於更多的, 暫時就先不討論, 看看這些文章再自己想想看吧~

好文: 關於大學、學歷的再思考

要繼續升學上去的理由, 家長、老師們應該都已經提很多了, 下面的文章會比較實務面, 看完請要自行衡量再決定.

下述摘錄自此篇: 新加坡人看台灣員工:學歷太高了

  • 「喔,每個人都受過高等教育,這是很不自然的。不要誤會我的意思,受過良好教育沒什麼不好,但辦公室裡的每個人,就算是最年輕的初階秘書都有碩士學位。我管理過世界許多不同地方的辦公室,但我從來沒在任何一個國家看過這種情況。但,即便你有高學歷,當涉及到國際事務、英語能力、溝通技巧時,台灣人還是很弱。這意味著超過某個點,課堂上所教你的東西已經不再創造價值,他們可能全都不合時宜、死記強背,在今日的商業環境上很少使用了。現在台灣已經沒有足夠的曝光給這些高學歷的人使用他們的知識。」
  • 事實上,許多現在台灣的問題都可以追朔10、15年前的錯誤教育政策。我們這代的人還太年輕沒有清楚記得現在是怎麼發生的,但是誰在90年代中期決定台灣每個人都應該有大學學歷,而因此讓台灣的大學高中化了?為什麼我們會在這一個小島上快速成立超過100所大學,而美國有些州可能僅有不到15所大學?10年後最直接的影響是現在大學和研究所學位幾乎立刻變成沒意義,而甚至初階職位都要求沒必要的學位。

下述摘錄自此篇: 傻人有傻福,這樣的自己我喜歡!

  • 一坐下,他開口就說:「冠軍已經結束了,我的另一個新階段才要開始。」聊了一會後他又再強調了一次:「冠軍只是當下,學習才是永遠。
  • 所以他公開傳授同業如何製作自己的得獎作品「酒釀桂圓麵包」與「米釀荔枝麵包」,不怕別人模仿、競爭。「既然要成為企業家,就必須訓練自己的格局不能狹隘,」吳寶春說,整個產業能夠共好,比一己獨贏更重要。
  • 腦海裡想的還是麵包。如何把這個麵包做得更好?如何修正我的動作?如果它跟其他的食材結合會怎麼樣?想到什麼就寫下來試做。
  • 我薪水還很低的時候,就對自己一年投資超過10萬元,包括買國外的食譜書、上課、吃。有時候吃一餐花上1千塊,很心疼,但那經驗真的是不一樣。
  • 如果站在消費大眾的立場來思考產品,就會知道消費者要什麼。方法就是不斷的吃!不斷的閱讀!不斷的觀察!
  • 國中畢業時,我認識的字不到500個,開始識字是當兵之後。當時我沒有任何想法,腦袋一片空白,最快樂的事就是每次領到薪水去吃豬腳。等我開始看書,有了知識,於是開始思考:我離書中這些人好遙遠,該怎麼努力?我對自己說,只能一步一腳印,跌倒了,就爬起來繼續走。
  • 努力了5年,還看不到成功時,我告訴自己:這表示我還不夠努力;努力了10年,仍然只是個麵包師傅時,我又告訴自己:因為我還不夠努力;當我問自己,到底要努力幾年時,我告訴自己,就勇往直前。
  • 與其去責怪環境,不如反省自己努力了幾分?說不定我覺得自己努力了100分,別人看我,只覺得努力了10分。
  • 天分不重要,因為我也沒有天分。專業需要的是努力,不是天分。
  • 我曾經連磅秤都不會看,但既然比別人笨,我就比別人努力。在帶徒弟的過程中,我看過很多人自以為聰明,但不懂得努力,結果成了龜兔賽跑裡的兔子。有些人很努力只是一時不開竅,這種人往往到最後卻是最優秀的。
  • 我念書時都是最後一名,有同學在畢業紀念冊上寫給我一句話:傻人有傻福。當時我不理解,覺得是因為自己笨,現在,我反而很喜歡自己是這樣的人:傻傻的,只有靠不斷努力,才能有所成就。

下述摘錄自此篇: 張忠謀:殺價競爭不是了不起的創新

  • 2012-06-30 01:41 中國時報 林上祚/台北報導
  • 張忠謀昨日在工商協進會以「學而優則創」進行演講,提到「學而優則仕」概念,他先是呼應鴻海董事長郭台銘說法,認為政府裡面博士太多了,太多了反而不好,「多一點常識就好了」。
  • 他強調,知識經濟喊了二十幾年,知識經濟時代真正值錢的不是知識,而是創新,大學錄取率這麼高,有了Google搜尋引擎,大家都可以輕而易舉地搜尋到資訊,「知識已經不值錢了」。
  • 不過,張忠謀強調,知識工作者將資訊條理化,把它內化成自己的一部分,由於創新本身往往需要不只一個知識/學習系統,創業者還要懂得跨領域的聯想。
  • 張忠謀說,三十年前,他奉台灣科技教父李國鼎之命,成立台積電,當時台灣在半導體製程與美國至少獲後二.五個世代,當時也沒有IC設計能力,在管理與行銷上也無優勢,唯一的優勢就是在落後製程上,有較高的良率,因此,他就將晶圓代工的經營模式加上良率優點,向國發基金爭取投資。
  • 張忠謀當時在經建會簡報,強調「台積電不與客戶競爭,要以贏得客戶信任做生意」,一位與會的部長級官員聽完冷笑道,「台灣公司以商譽取勝,這我倒是第一次聽到」,會後,當時的交通部長連戰主動趨前,要張忠謀別氣餒。
  • 「以前,很少人把晶圓代工的經營模式,視為半導體業主要創新」,張忠謀說,IC之父Jack Kilby在1998年訪台,肯定台積電這樣營運模式,是半導體業重大創新。
  • 二年後,前世大半導體負責人張汝京,轉赴中國成立中芯半導體,張忠謀說,十幾年前他常去一家信義區的髮廊洗頭,一位造型師跟他說,他要自立門戶,張忠謀問他,「你創業有何新的點子」,該造型師回答「我的價錢比較便宜」,後來他讀了中芯半導體相關報導,發現中芯也是以低價競爭為主要策略,「這種創業,我覺得沒啥了不起,成功機率不大」。
  • 張忠謀說,從競爭力角度,他個人從不認為,到低工資國家建廠,是一項策略選項(viable strategy),包括很多管理學領袖包括麥可波特與梭羅,都認為藉由低工資提高競爭力只是短期做法。

下述摘錄自此篇: 大學的"質"與"量"

  • 如果我們相信讀過大學的人,對於他做事的方法、看待世界的眼界確實能夠有所提升。那麼臺灣的大學教育最大問題,其實是效率不夠好、品質有待改善,而不是數量太多。
  • 我們其實不應該忘記,不管是小學、中學或是大學教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提升國民素質,開拓我們的世界觀,培養我們做人做事的方法,而不是光用大學生畢業能否找到一個中產階級的工作,或是多讀4年書對於薪水增加的幅度,來衡量大學教育的成敗。
  • 多讀書,對所有的人來說,在經濟能力還能負擔的範圍內,大體上總不是壞事一件。
  • 當我們有太多學生,他們在國、高中階段的教育就沒能跟得上腳步時,再讓他們就讀「形式上」的大學,並無太大的實質幫助;當我們大學教育的目標,已被窄化成為只是幫畢業生找到一個好工作,但是大學生人數的擴張,卻弔詭地成為他們不容易找到一個好工作的原因,上大學的目的自然也就成了一個問題

相關網頁

作者: Tsung

對新奇的事物都很有興趣, 喜歡簡單的東西, 過簡單的生活.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