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vs. Yahoo:文化大衝突

看起來好像 Google 是在走 Yahoo! 之前走的路,

在Google,技術人員被允許將一周中的某一天用於從事個人興趣的專案。這種寬鬆的氣氛催生了Google News --該服務每個月能夠吸引710 萬造訪者,以及社會網路Orkut等新服務。

這個倒是很吸引人~~~

Google vs. Yahoo:文化大衝突

CNET新聞專區:stephanie Olsen  23/06/2005

在Yahoo位於矽谷的辦公室的牆上張貼有各種古怪的設計圖紙,這些設計已經獲得了專利,例如攜帶型鳥籠。它想表達的是:如果鳥籠都能夠取得專利,那麼只要用心,Yahoo的員工能夠提出好的創意。

這些海報是為了倡導一項名為「創意工廠」(Idea Factory)的計畫,該計畫旨在促進Yahoo的創新。根據「創意工廠」計畫,員工被鼓勵提出改進包括從Yahoo的產品到辦公場所在內的所有方面的建議。

在Google,技術人員被允許將一周中的某一天用於從事個人興趣的專案。這種寬鬆的氣氛催生了Google News --該服務每個月能夠吸引710 萬造訪者,以及社會網路Orkut等新服務。

隨著二家公司爭奪網路廣告市場的領先地位,越來越清楚的是,雙方激烈的競爭將考驗著哪種企業文化更適合網際網路公司的需求:是像Yahoo這樣嚴格規範、日益好萊塢式的環境?還是像Google這樣講究腦力遊戲激盪的企業文化?

對這些問題的答案可能會對未來數年內網際網路公司的組織產生深遠的影響。如果Yahoo能夠勝出,投資者將堅決要求網際網路公司擁有像Yahoo的
Terry Semel這樣更注重實際的人士出任執行長;如果Google能夠繼續高速成長,投資者就會看好Eric
Schmidt這類技術狂熱知識份子,不怕員工比自己更出風頭的主管。

高科技產業的知名人士同時也是熱門管理叢書「Crossing the Chasm」作者Geoffrey
Moore表示,「Google依賴個人完全挖掘他們的潛力,甚至是超水平發揮,Yahoo過去也是這樣的。但在Semel領導下,Yahoo已經轉型為
一家具有嚴格管理紀律的更成熟的公司,但創新能力可能會稍遜於從前。」

二家公司擁有相同的DNA ,但走了二條不同的道路。在1994年推出第一個搜尋引擎時,Yahoo的合夥創始人David Filo和楊致遠同是史丹佛大學電子工程所的博士研究生。

二年後,Google的二名創始人Larry Page、Sergey
Brin(同時也是史丹佛的博士生)開始合作開發名為BackRub(Google前身)
的搜尋引擎,Page的宿舍是Google的的第一個資料中心。在1998年成立Google時,Page、Sergey甚至向他們共同的朋友David
Filo進行討教。

Search Engine Watch.com 主編Danny
Sullivan表示,二者之間最大的差別就在於,Page、Sergey仍然在掌控著Google,而Terry
Semel在Yahoo擁有更大的發言權,Yahoo的二名創始人已經不再參與日常運營。

二家公司之間互異的還不僅僅是文化。雙方的業務也有許多正面衝突點,它們都在爭取網友和網路廣告。在最近的三年中,Yahoo已經改造了網際網路搜尋和相關的業務,使它成為搜尋廣告市場上僅次於Google的第二大廠商,許多技術都被認為可以與Google相媲美。

Google也擴展了其業務範圍,推出了其主管指出他們本不願意推出的服務:成為像Yahoo那樣的入口網站,提供電子郵件、社會網路、發佈工具、地圖、購物、新聞、視訊搜尋、品牌廣告銷售等服務。

它們還都期望在規模達80億美元的搜尋廣告市場上獲得更大的市場佔有率。更為重要的是,搜尋廣告正在日益成為獲利豐厚的品牌廣告市場的一部分。據高盛公司指出,今年全球網路品牌廣告的銷售收入將成長21%,由113 億美元成長到182 億美元。

二家公司都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今年第一季,Google的銷售收入成長一倍達到了12.6億美元,淨利為3.692 億美元,較上年同期成長了6
倍;同期內Yahoo的銷售收入成長了33% 而達到了11.7億美元,淨利亦成長一倍達2.05億美元。Yahoo的市值為510 億美元,
Google的市值為760 億美元。

但這二家公司用於追逐搜尋廣告業務的途徑非常不同,這也反映了二家公司高階主管在技能方面的差別。

Yahoo進入全新時代

Semel入主Yahoo時正值Yahoo發展的最低點,他以嚴肅的商人和與好萊塢良好的關係而聞名。一年後,Semel將Dan Rosensweig招至麾下,出任Yahoo的運營長。Rosensweig大刀闊斧削減開支、每個員工都要為自己的部門獲利與否負責。

但這並不是說他們在收購方面就縮手。在2002、2003這二年間,Yahoo以2.35億美元收購了搜尋引擎Inktomi 、以4.36億美元收購了招聘網站HotJobs 、以17億美元收購了Overture。

去年,儘管獲利成長了,Yahoo一直採取財務風險較低的策略。它一直在系統地考察和收購頗有前途的新創廠商,一個很好的例子是它上周收購VoIP廠商 DialPad ,其他的例子還包括線上相簿分享網站Flickr和電子郵件廠商Oddpost。這些收購的金額很小,Yahoo沒有公佈相關的財務細節。

許多分析人士都相信,Yahoo正在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由高科技創新廠商轉型為媒體廠商。它正在好萊塢建立公司總部,並打造以Lloyd Braun(挖角自ABC電視)為首的娛樂團隊。

消息人士指出,Semel將在好萊塢待上更長的時間。在好萊塢,Yahoo將能夠更好地與內容供應商結成合作夥伴關係、授權內容、開發原創內容。

這並不意味著Yahoo會忽視自身技術。在收購Overture時,Yahoo還同時收購了AltaVista 、Inktomi ,透過收購,Yahoo獲得了一流的技術人員。Yahoo最近還從美國航空總署(NASA)的噴射推進實驗室挖來了Ysama Fayyad,負責領導其實驗室。

Google創新才能夠保持優勢

Google則在2001年挖來了Novell的前執行長Eric Schmidt。就像Google在上市說明書中所說的那樣,它採用了「三頭制」策略。產業人士指出,儘管Schmidt是名義上的老闆,但他還是跟Sergey和Page分享權柄。

Google目前手上握有25億美元現金,因此能夠讓員工不斷嘗試新服務,但批評者對它是否有一個有效的創新管理機制提出了疑問。例如,Gmail 電子郵件服務在beta測試的溫床中已經待了近二年的時間。

「Google很像還處於西部大荒原時代,手上現金充足,不必墨守既有成規,」一位希望保持匿名的人士表示。

在收購方面,Google也鮮有大手筆。它通常收購其他人沒有注意到的高成長市場上的新創廠商,例如史丹佛的搜尋專案Kaltix、廣告技術廠商Applied Semantics 、blog軟體供應商Pyra Labs。

Google最厲害的武器是其工程師。今年第一季Google的研發預算是8000萬美元,是上年同期的二倍多,它還在努力吸引更多的電腦技術頂尖人才。Yahoo則沒有公佈研發預算。

Google的主管非常清楚,他們必須繼續創新才能夠保持優勢。Google被廣泛認為將發佈一款網際網路瀏覽器、一款精簡端(thin client)作業系統。Google 還在開發一款線上付款系統。

誰領風騷

儘管Google規模更大,在與廣告業的關係方面,Yahoo似乎佔有上風。在廣告老手Wenda Millard的領導下,Yahoo的銷售團隊將目光瞄準了傳統的合作夥伴和廣告代理。Yahoo內部還有一個電話行銷小組,其職責是與小型代理和企業聯繫,使它們與Yahoo合作。

相比之下,Google的策略依賴於分類廣告,注重的是技術而不是關係。美國科技資訊財務分析師Rob Sanderson說,「Yahoo品牌廣告業務的規模更大,Google則全依靠搜尋廣告。」

財務分析師和產業觀察人士表示,在網際網路經濟中,二家公司都還有足夠的成長空間。但他們擔心,一如Yahoo那樣,Google也會經歷幾年苦日子。

作者Moore說,「我相信Google最終會遇到困難。問題是:之後他們會怎麼辦?」(陳奭璁整理)

作者: Tsung

對新奇的事物都很有興趣, 喜歡簡單的東西, 過簡單的生活.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