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Categories: News

教出自律的孩子 父母要做及不要做的事

小孩如果能夠自律,父母都會輕鬆很多,但是自律這件事情本身就很困難,要如何教出自律的孩子,這篇文章有列出一些要點可參考。

教出自律的孩子,父母要做及不要做的事

下面列父母要做和不要做的事情,除了這些事情外,還有一個重點就是,要給孩子有自己做主安排的時間與空間。

下述取自:友緣基金會諮商心理師陳奕安

要做的事

  1. 幫助小孩找到動機
  2. 身教大於言教,以身做則最重要
  3. 與小孩創造安全、可以信任的關係
  4. 即時生活壓力大,無法對小孩花太多力氣,父母也要自我覺察,孩子是無辜的
  5. 給孩子足夠、可規劃的時間,包含玩、休息及運動
  6. 自律不等於把事情全部丟給小孩自己做,要提供適當的「鷹架」,例如刺激思考、塑造環境
  7. 適度讓孩子經驗行為果,成為未來規劃的參考

不要做的事

  1. 不要過度控制,也不能只思考孩子為中心,完全不要求
  2. 不要過度用長期目標檢視小孩,才不會給小孩沒有動機的目標。例如:現在功課不好,以後會找不到好的工作
  3. 不要要求小孩想的一定要和大人一致。心理上給孩子足夠的自由,但生活的結構仍是清楚的。例如:小孩不想寫功課,不一定在行為上會這麼做

下述摘錄自此篇:自律更重要?研究顯示:「自律」比「智商」更能預測成績

有大量空白時間的暑假,正是讓孩子學習自律的好時機。從德國教育看自律,十分注重個體的獨特性,包括平常沒有太多功課、寒暑假也沒有作業,不會將學習排得滿滿的。因為讓小孩有「無聊的時間」,他們面對無聊才會去想要做什麼,同時學會如何利用、控管自己的時間。

「自律」比「智商」更能預測學業成績

自律的三個層面

  • 什麼是自律?
    • 所謂的自律,不只是循規蹈矩或照章行事,而是能夠延緩一時的滿足,做出好的選擇。

一個人是否具備自律的能力,可從下列三個層面來看:

  1. 在生活上能否自理及獨立。
  2. 是否能調節自己的情緒、想法及行為,幫助自己達成目標。
  3. 是否考量到自己與他人、環境的關係及互動,不會過度影響別人。

自律的重要性

  • 「教導紀律,不應是控制你的小孩,而是教他們控制自己,」
  • 自律的孩子更有能力面對人生的挑戰、管理壓力,即使爸媽不在身邊,也會做出健康的選擇。
  • 這個時代的誘惑太多,加上孩子生得少,自律變得更困難。
    • 現在的環境對孩子的挑戰很大,一方面是生活中太多方便的東西,可以立即獲得滿足,無法耐性等待
    • 都會區的孩子很多學習都被安排好了,沒有機會探索或培養興趣,以及練習規劃如何運用空閒時間

從大腦科學看自律的發展

自律與大腦的執行功能密切相關,包括下列幾個部分:

  1. 自我控制及衝動控制:例如功課寫一半跑去打電動、看電視;存錢買東西,但仍忍不住花錢,都是缺乏自控力的行為表現。
  2. 工作記憶:能夠把事情放在心上。例如現在想喝一杯飲料、但又要買玩具,就要把這兩件事拿來分析比較,做出決定。
  3. 心智彈性:根據當下實際的狀況,可以適時轉換注意力、調整做事的方法。

綜合多位專家建議,《未來Family》歸納出自律養成五點關鍵做法:

  1. 幫小孩找到動機,啟動孩子自律
    • 培養小孩的自律能力,要將「必須做」(must do)的事情變成「想要做」(want to)的事情。
    • 「孩子並非沒辦法控制自己,而是缺乏動機,他需要的是去發現做事情的樂趣。」
  2. 孩子需要有自己做主安排的空間
    • 在自律教養的過程中,大人要看見的是「孩子」的「我」,不只是自己的「我」。因為有自我覺察,才能真正走向自律
  3. 大人以身作則,是最好的自律教材
    • 「小孩出生後就像一張白紙,深受家長教育的影響,如果可以適時給予引導,從穿衣、刷牙、洗臉等生活層面,逐漸拉大到學習態度、人際互動等層面,就能幫他們形成自律的生活習慣,」
    • 「孩子一有不對的行為出現,大人可以馬上糾正,使該行為的神經迴路在還沒有固定成習慣時就被阻止掉。孩子雖小,卻可以透過這種方法教他規矩,學會自我控制。」
  4. 一次一件事,環境的塑造很重要
    • 「家長對於前額葉發展較慢的小孩,千萬不要以為口頭教導就夠了,必須透過引導、設計環境,讓小孩做出有自律的行為,一次只要一件事,累積自信心。」
    • 小孩碰到困難,爸媽就教方法。有三個小孩的張瓊文談到,大女兒剛入小學時,對寫功課十分抗拒,加上書寫困難,經常要花好幾個小時。於是,媽媽每天陪著她逐項檢視,回家後先攤開聯絡簿,決定先後順序,規劃個別科目要花多少時間,接著把要寫的部分在簿本上圈出來,最晚睡前一定要完成功課。
  5. 透過體驗後果,學會自控及負責
    • 「自然後果」指事件自然的發生,比如天氣突然變冷,小孩堅持不穿外套,可能會感冒生病。
    • 「邏輯後果」則是經由人為安排附加在行為之後,比如對長輩不禮貌,就要幫忙做一星期的家事,必須符合邏輯性且被孩子理解和接受,不然會變成是懲罰。
    • 親職教育講師澤爸(魏瑋志)分享,如果小孩忘了帶鉛筆盒、水壺或餐袋,爸媽千萬不要幫忙送去學校,而要讓他去承擔後果。比如去跟同學借或找其他替代品,感受痛苦的經歷後,才能學會為自己負責。
    • 「我不定時會看到女兒的鞋子上放東西,因為她曾經忘了帶東西,自己走過經歷幾遍後,想出這樣的辦法,現在幾乎都不會漏東西,」澤爸說,大人想的是放門口,女兒想的是放鞋子上。
    • 孩子大一點的時候,大約進小學開始,多跟他對話及思辨。不要害怕彼此觀點有矛盾或衝突,此時更需要思辨的能力,引導孩子學會辨識觀念的真假或虛實、面對事情做出選擇及決定,同時知道會產生什麼影響,自己要負責任。「真正的自律,與人的心靈覺醒狀態有關,需要給予探索的空間。」
Tsung: 對新奇的事物都很有興趣, 喜歡簡單的東西, 過簡單的生活.
Related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