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式人員出社會後,學歷、證照、經歷 ... 等等到底哪些有用?哪些沒用?
程式人員的能力、學歷、經歷、履歷與制度問題
這篇文章寫得內容,主要是講在競爭力和公司制度上,公司能用得上的能力就有競爭力,用不上的能力就算寫在履歷上,意義也不大。一切取決於需求與競爭力。
註:事實上這篇我最想講的是,我被這段話吸引到,一定要註記起來:
C語言創建者Ken Thomson在2010年的一次訪談中提到,他不能在Google中送交(Check in)C程式碼,因為他還沒有考過C語言測試,而且也不覺得有必要考;顯然地,Google當時考量制度更重於能力,這就好比開車技術好壞無關擁有駕照與否,但要開車就一定取得駕照,這是制度問題。
寫履歷前,此篇文章建議可以參考看看,下述摘錄自此篇:程式人的競爭力證明
- 本來學歷、證照、相關科系等的意義,是代表著取得這些有形證明前,你確實累積了應有的基礎,這也是許多公司在制度上,運用這些有形證明作為基本篩選條件的原因。學歷等有形證明只是具備索取門票的資格,因為二分法的謬誤,許多人放錯重點,抄各種捷徑想跨越索取門票的門檻,忘了就算取得門票,進入公司後還是得展現能力的問題。
- 假設學歷等有形證明,確實代表你累積了應有的基礎,如何在這份基礎上積累更多的能力,這樣才能叫競爭力。這樣的觀念反過來,也是行得通,有些人在累積了多年技術實務後,反思自身理論基礎不足,在過去基礎上進行理論積累,或者為了符合制度需求,繼續取得學歷等資格,理論、學歷等確實對他們的未來,增加了競爭力。
- 爭論時站在不同角度、不同工作性質時,對方的重要選項在己方看來也會變得不重要。能力也不全然等於競爭力,自己擁有的能力證明,在某些工作上可能會有競爭力,但在其他工作上卻可能毫無價值。
- 想想履歷上除了學歷、相關的技術或證照外,還能寫上哪些有形的能力證明?工作經歷、參與過的專案、投入的論譠、社群或研討會、長期維護的技術相關網站,如部落格、Twitter等,這些加入了時間經營的過程,都是可見的競爭力證明或履歷之延伸。
- 能力這種東西,要放在對的地方,才有所謂競爭力。實際上有些公司並不清楚需要哪些人才,如果對方要求十八般武藝樣樣皆通,不要把你的履歷投過去,你的履歷對他們不會有什麼競爭力可言。
- 不要一份履歷用到底,瞭解對方並調整你的履歷,讓你的競爭力更有形地突顯出來,在面試過程中依對方需求展現能力,問清楚主要與加分技能的細節,對方也許也會討論一些開放性問題,由於對方看得到你也聽得見談話,因此溝通與表達的過程,也是在展現可見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