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形牛肉、注脂肉、重組肉 如何分辨

加工肉品以前常講的都是「重組肉(多種肉用粘合劑黏起來)」,現在市面上又出現了「注脂肉(注入脂肪,讓肉看起來像高級肉)」,一般人要分辨還真不容易。

先講如何分辨即可:

  1. 將牛肉先退冰
  2. 用湯匙刮,若刮出油就是「注脂肉」
  3. 用湯匙刮,若刮出血水就是「原形牛肉」

重組肉及注脂肉 烹調注意事項:

  • 食藥署指出,使用重組肉及注脂肉的餐廳依規定要標示「全熟食用」
    • 即便消費者要求五分熟牛排,業者也不能供應,「食品業者必須為自己揭露給消費者的資訊負責,否則就是標示不實,將遭罰 4 ~ 400 萬元。」
  • 那麼「僅供熟食」的「全熟」定義是什麼?
    • 食藥署表示,根據「食品安全管制系統」的 HACCP 溫度,畜肉必須煮熟在中心溫度 72°C 以上,禽肉中心溫度 74°C 以上,才算全熟,地方衛生局稽查時可攜帶相關檢測儀器或主觀檢視。
  • 注意:火鍋 鴨肉鍋、雞腿肉鍋、羊肉鍋也都可能有重組肉

原形牛肉、注脂肉、重組肉 如何分辨

食藥署公告:預告修正「重組肉食品標示規定」草案,名稱並修正為「重組肉及注脂肉食品標示規定」

  • 明年 7 月 1 日起注脂肉要比照重組肉的規定,無論是商品和販售的餐廳都必須標示
  • 規範凡販售或運用重組肉、注脂肉的食品販賣業者及直接供應飲食場所,皆需於品名或菜單上顯著標示「重組」、「注脂」等說明,並加註「僅供熟食」的醒語,違反規定者將處最高 400 萬元的罰鍰。
  • 重組肉的規定已於 2016 年元旦上路,注脂肉標示預計自明年7月1日起才全面實施。

此篇不想寫太多,個人覺得內容看的不是很舒服,有興趣可參考這兩篇,寫得相當清楚:

下述整理自上述新聞:

  • 原肉:牛肉
  • 注脂肉:牛肉、牛脂、葡萄糖、營養添加劑(L-精胺酸)、鹽、黏稠劑(辛烯基丁二酸鈉澱粉)、酵母萃取物、乳清蛋白水解物、洋菜、品質改良劑(碳酸鈉、馬鈴薯澱粉、檸檬酸鈉、鹿角菜膠、DL-胺基丙酸)、抗氧化劑(維生素E、維生素C鈉鹽)、調味劑(麥芽糊精、L-麩酸鈉、糖、胺基乙酸、5′-次黃嘌呤核苷磷酸二鈉、5′-次鳥嘌呤核苷磷酸二鈉)、水果酵素粉(鹽、馬鈴薯澱粉、乳糖、二氧化矽、木瓜酵素、鳳梨酵素)
  • 重組肉:牛肩胛肉、品質改良劑(纖維素、葡甘露聚醣、檸檬酸鈉、碳酸氫鉀、碳酸鉀、鹿角菜膠、麩醯胺轉胺酶)、乳清蛋白、焦磷酸鈉、抗氧化劑(異抗壞血酸鈉)、鹿角菜膠、牛肉精粉(牛肉粉、鹽、糖、麥芽糊精、L-麩酸鈉、乙基麥芽醇、5′-次黃嘌呤核苷磷酸二鈉、5′-次鳥嘌呤核苷磷酸二鈉、DL-胺基丙酸、胺基乙酸)、大骨粉(乳酸、鹽、糖、香料、纖維素、L-麩酸鈉、胺基乙酸、5′-次黃嘌呤核苷磷酸二鈉、5′-次鳥嘌呤核苷磷酸二鈉)、抗氧化劑(維生素C鈉鹽)、TG-KS-SS(糊精、食鹽、明膠、玉米油、乾酪素鈉、磷酸鈉、脂肪酸蔗糖酯、谷氨醯胺轉氨酶)
  • 分辨方式:
    • 注脂肉的油花分布雖然密集,但是不夠自然,最容易的辨別法,就是解凍後用湯匙刮肉的表面,注脂肉可刮出乳狀油脂,但原形肉則是刮出血水。

為何需要煮全熟的原因:

  • 注脂肉在注入脂肪的加工過程中,恐有微生物污染,因此必須要煮到全熟。
  • 從加工角度來看,只要煮至全熟食用,重組肉與注脂肉並沒有食安問題。「但不可三分、五分、八分熟,」這是因為動物屠宰後,肉品內部沒有細菌,外表可以靠煎烤來殺菌,但注脂肉和重組肉的加工環境、機械、器具衛生條件都有變數,接觸微生物的機會自然也較多,因此一定要全熟食用。

作者: Tsung

對新奇的事物都很有興趣, 喜歡簡單的東西, 過簡單的生活.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