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News 的排名演算法是怎麼做的?
主要原文應該是這篇: An inside look at Google's news-ranking algorithm
個人筆記, 記錄關於 系統、程式、新聞 與 日常生活 等資訊
2人之間的關係, 最多只要透過6個人的連結, 一定可以認識到對方. (Facebook 出來後, 變成 4.7個人就可以認識到)
2個網頁間 是否也有此關係呢?
美國印鈔票後, 日本也跟上印鈔票的進度... 想要經濟成長, 大家的作法都是印鈔票?
註: 此篇主要作個筆記紀錄, 投資有賺有賠, 請勿隨意盲從~
原來有這句話: 「最幸福的生活,莫過於娶個日本老婆,雇個中國廚子,請個法國管家。」, 我一直以為管家要找英國人.
之前聽到 韓國的網路發展非常迅速, 看來應該不是指北韓.
拿手機當信用卡的時代快要來臨了, 但是相對的, 手機遺失的話, 造成的損失也越來越高. XD
先把相關資料蒐集起來, 到時候推出時再來好好研究~
Aaron Swartz (亞倫·斯沃茨) 於幾天前自殺過世(26歲), 26歲就已經做這麼多的事情, 真是讓我汗顏~ R.I.P.
不過, 在看下述新聞之前, 會建議先看下述兩篇 洪朝貴老師的文章:
- 論文刊載在 SCI/SSCI/TSCI/TSSCI 期刊上 vs 放在網路上, 到底何者的影響力 (impact) 比較大? 在這場 「封鎖知識 vs 釋放知識」 的戰爭當中, 轉而支持圖書館界、 支持 Open Access Journals (開放近用期刊) 不僅有利於社會, 更將有利於學者本身。
- 學術發表是一個詭異的系統 -- 作者們並沒有拿到錢、 審論文的人並沒有拿到錢 (他們只是另一群付出免費勞力的學術人員)、 在某些領域, 甚至連期刊編輯也沒有拿到錢。 有些時候作者甚至還得付錢給出版社。 ... 但是科學論文卻又是價格貴得最嚇死人的文件。 -- Greg Maxwell
- 本校面臨期刊訂購經費嚴重不足窘境,不僅既有之訂購期刊難以持續,更遑論增訂各學科新出版期刊,抑制侷限了本校學術研究競爭力。 -- 每年花一億四千萬元訂閱期刊的臺灣大學
- 2011 年 7 月 19 日, 美國總檢察長辦公室以 「從 JSTOR 下載太多學術論文」 為由, 起訴 Aaron Swartz。
- 學術發表是一個詭異的系統 -- 作者們並沒有拿到錢、 審論文的人並沒有拿到錢 (他們只是另一群付出免費勞力的學術人員)、 在某些領域, 甚至連期刊編輯也沒有拿到錢。 有些時候作者甚至還得付錢給出版社。
中國大陸的興起, 看 淘寶 的營業額應該已經算是 全球最大的電子商務網站, 詳見下述: